必康网

必康网>金牛区男科医院>颈椎病治疗病理性的特点

颈椎病治疗病理性的特点

更新时间:2016-11-29 04:10:07 阅读0
颈椎病治疗病理性的特点

一、骨源性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特点

  所谓骨源性颈椎病,是指增生的骨赘直接对脊髓、或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形成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者。因此,从病理解剖角度来看,它必然具备:

  1.有骨刺形成:其范围、大小和部位并不相同,本组病例骨刺均较严重,其水平高度大多超过3.0毫米,但也有某些病例仅2.5或2.0毫米,却引起金牛类同的症状。这说明,除骨质增生外,尚伴有先天畸形。

  2.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大小的个体差异甚大,统计材料表明:具有代表意义的矢状径,其个体之间的差值几乎可达一倍,这就说明为什么同等大小的骨刺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而同样发病者,又有轻重悬殊之分。

  另一方面,我们再从本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来分析,形成本病发生与发展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椎管内部的压力改变。我们将此种压力区分为:

颈椎病治疗病理性的特点

可还纳性压力包括:

  1)局限性:指膨隆的纤维环和髓核脱出的早期尚未形成粘连骨化者。

  2)弥漫性:指由于各种反应所致椎管内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水肿、充血、渗出和血管金牛学改变。

  此种压力易因休息和治疗而消散,为可逆性,预后较佳。

持续性压力此种难以还纳者包括:

  1)局限性:如骨赘、黄韧带肥厚及髓核脱出已粘连骨化者。

  2)弥漫性:指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矢状径小于平均值,如第5、6颈椎水平)《12毫米者,即属相对狭窄。10毫米以下为绝对狭窄,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等。

  上述分析表明:在骨源性颈椎病患者,是以椎管矢状径小于平均值为基础,以后无退行性的骨增生、创伤性炎症以及椎间盘病变等为诱因。也就是说,当颈椎椎管的矢状径狭小时,首先造成椎管内的有效间隙减少,使椎管内脊髓与神经根处于临界状态。在此状态下,任何可以增加椎管内压力的因素,如纤维环膨隆,髓核突出等均可诱发症状。此时多为可逆性,但随着退行性变的加剧,一旦在椎管前方形成持续存在的骨赘时,由于其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使椎管内的有效间隙减少或消失,并使椎管内脊髓等组织对外来的压力失去缓冲余地,再加上局部的创伤性炎症反应等,以致椎管内的压力骤然升高。早期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与硬膜上的脊脑膜返回神经枝而出现症状,并随着创伤性炎症反应的增减而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到后期,椎管内骨质增生的范围超过炎性反应回缩空间时,则症状与体征就不再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组织可逐渐形成变性改变,以及由于椎管内压力持续增高而继发粘连性蛛网膜炎。当然,少数椎管矢状径较大者,亦可引起神经症状,甚至需手术治疗。但这类患者,大多属于强体力劳动者,损伤大或有过外伤史,以致有严重的骨赘形成而压迫脊髓等组织,但其发病率较小椎管者明显为低。

  上述认识说明,在骨源性颈椎病情况下,主要是由于椎管发育性狭窄所引起的弥漫性持续性压力为基础,加上后天骨质增生等局限性压力为发病直接原因。这些因素在早期可经保守治疗而有所改善,但当其超过椎管内组织所允许的最大缓冲系数时,则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二、扩大减压术的作用

  根据对骨源性颈椎病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的探讨,可以认为:造成本病的直接因素是由于椎管内持续性压力对脊髓和脊神经根所造成的损害与刺激所致。因此,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必须以消除此种原因为目的。而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提出的。

首先分析一下颈椎病情况下椎管狭窄的特点:

  1.其虽多属弥漫性改变,但节段性者并非少见,尤其在颈段。

  2.在病理状态下,第5、第6颈椎椎管矢状径最小,平均仅13毫米左右,亦属于“节段性”概念。

  3.脊髓颈膨大的中心点又恰巧与椎管矢状径最狭窄的第五、第六颈椎在同一水平,此段颈椎矢状径平均为9毫米,因此更减少了椎管内的有效间隙,加重“狭窄”。

  4.黄韧带厚度在颈段一般为2-2.5毫米,由于颈5、6部的活动量大其往往超过2.5或3.0毫米,从而更缩小了椎管的纤维管道。

  在此种椎管状态下,如果椎体后缘再有骨质增生,特别是在剪力作用最大的颈5、6水平由于其自身负荷与活动量大,又易遭受外伤或劳损性损害,以致骨赘最为明显。时机上是在此段颈髓膨大部的四周形成一个骨纤维状的“箍环”。这也就是颈椎病多见于第五、六颈椎节段的原因。当然,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是另有其他因素,例如外伤等,也可在颈椎其他节段伴发或单发骨赘形成此种箍环状狭窄,由于受两侧齿状韧带的固定与牵拉作用,致使来自前方的压力更大。因此我们主张采用颈椎前路扩大性减压术,不仅便于切除椎管前方的致压物和处于对齿状韧带固定作用的考虑,而且也可通过较广泛的切除椎体后方的骨质来扩大椎管的矢状径,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本病发生于发展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因此本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阅读
大家都在看